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(第三集) 2019/12/23 中國 檔名:55-237-0003
諸位家人,大家早上吉祥,阿彌陀佛!
今天座位做了個調整,座位調整也是一法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那這一法是什麼?不能執著,假如都固定坐在一個地方,可能眼睛一下子肌肉都拉到那裡去了,突然有一天動不了了。所以這個主事的人考慮周到,隨時要換一下,讓我們的眼球可以平衡一點。所以同樣的,看事的角度不能固著在一個角度,甚至不能固著在自己的主觀跟我見上。所以以個人來講,能受益的人,那就是懂得多聽別人寶貴的意見,主管懂得多跟人家商量。「少說命令的話,多說商量的話;命令只是接受,商量才是領導」,這是老法師給我們「德行言語應當學」。老人家給我們的法寶,真的是讓我們可以受用一生。甚至於是這一篇省庵大師的《勸發菩提心文》,我們真正受持,你這一生自行化他的菩提道就可以有始有終了,甚至是少走很多彎路了。稱性的人,哪怕他只是講一篇可能只有一千字的文章,都是圓滿的。稱性,入境界的人。我們很羨慕這種境界,你看剛剛我們聽了才一個小時,老人家講「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」,明天還有一小時,兩個小時都是圓的,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綱領、核心都在裡面。
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,大家念過印光祖師有一段開示,很短,一百多字而已,「無論在家出家,必須上敬下和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……」好,很短,你以學知識的慣性,很短;可是你用心去領悟,三福六和、三學六度、普賢行願都在裡面。「上敬」,六和敬,「下和」;「忍人所不能忍」,忍辱;「行人所不能行」,廣修供養;「代人之勞」,都是普賢行,廣修供養;「成人之美」,隨喜功德,稱讚如來,成人之美也是廣修供養,全心全意幫助他,成就了,自己連名都不沾。「靜坐常思己過」,懺悔業障;「閒談不論人非」,口和無諍。我們打住了,不然今天又打不開課本。但是我們剛剛說,哪一法不是佛法,排作業也是佛法。所以大家不要今天第三節課了,這個成德法師到底什麼時候打開?我就知道你執著這個課本,我就不打開;但是假如因為這樣有人生煩惱了,還是得打開,所以得要看情況。所以沒有世出世法。有沒有世出世法?世法、出世法,二法。佛經裡還是有說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為什麼?恆順眾生,但他心裡有沒有分別、有沒有執著?所以師父剛剛說的,他看人家笑他也笑,看人家哭他也哭,人家笑哭有心,他笑哭怎麼樣?沒有妄心,用的是真心,真心離念。
我們今天要跟一個人談話,心裡還在想,上一次他講那句話我很不舒服,他上一次做那事很過分,你在跟他講話的時候,邊看他,愈看愈不順眼,這個心就不是清淨的、不是離念的。所以真心我們不容易體會,佛菩薩還有祖師大德用了一個具體的,都是用譬喻讓我們感受要用心如鏡,像鏡子一樣。鏡子首先不落印象,這一點就不容易,我們很容易落別人的印象,然後看他就不一樣了,落好的印象,看他怎麼看都順眼;落他不好的印象,怎麼看都不好。這又是一關,上一次跟大家說九九八十一關,我已經洩題了。按照職業道德來講,不應該洩題。上一次洩了哪一題?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你說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有沒有講這一點?「不見一法離心別有」,那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所以境界沒有問題,都是自己的心變的,那怎麼還去看他的過?我的心一調,境界就不一樣了,心中有佛,見一切人都是佛。所以老法師講經有沒有講到說:「當你看一切人是佛,恭喜你」,下一句呢?「你成佛了。」所以我們為什麼說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它微妙在哪?我們人用頭腦想,想破了都想不出來這個真相。請問我們還沒有遇到佛法以前,有沒有人已經說這個世界是我變出來的、我的心變的,有嗎?有可能有,人家宿世的善根。但現在重點來了,無上甚深微妙法,下一句呢?
學生:百千萬劫難遭遇。
成德法師:那等於是福報現前。接著,「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他那個「我今見聞得受持」就是非常的珍惜,「改往修來,洒心易行」,「如貧得寶」。請問我們現在面對大乘哪一句經句如貧得寶,不須臾離開它,有沒有一句?假如沒有,那我們有沒有真的感覺百千萬劫難遭遇?說有,我有感覺,但是是不是隨時保持?所以有新的一個領悟是可貴的,就好像在黑暗的時空有一個亮點出來,很珍貴,但是這個亮點怎麼變成持續的光芒?得要長期薰修。可是你們不能著在薰修的這個相,薰了,聽懂了要怎麼樣?聽懂一句要落實一句。
所以師長老人家說:「六祖大師為什麼常生智慧?」有講到這一句吧?依教奉行,所以他點出來,常生智慧是因為行解相應,他才能深入。所以大乘佛法難領悟在哪?難在我們太容易執著。所以大乘佛法說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就像上一節課跟大家分享四依法,這個都是破我們的執著點。「依法不依人」破什麼?情執。這個是百千萬劫成就自己法身慧命的因緣,你可不能去搞情執。「他對善知識很尊重」,你不要又著相了。「我看到他對善知識畢恭畢敬的」,對善知識真正的恭敬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這又是一個修學重要的觀念,實質是什麼?依教奉行。所以普賢行願裡面說的「廣修供養」,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,就是善知識給我們教導,我們馬上去做。所以假如一個人在善知識面前非常的恭敬,但是他對別人的恭敬跟對善知識不一樣,甚至差別很大,有沒有這個可能?其實我們冷靜下來觀察自己、觀察別人,十個裡面有八個、九個都是這個情況,可是我們自己還覺得我很恭敬善知識。所以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,都要在實際的處事待人接物真正冷靜去觀察、反省,甚至去請教別人。所以我們常常都覺得要依靠善知識我們才能成就,善知識只是我們一個助緣而已,他能幫我們多少是我們的態度決定的。其實只要我們能善觀己心,每天的收穫不得了。
因為我也有遇到同修見到我,他就跟我說:「法師,我有什麼問題,你可不可以告訴我?」請問大家,我們最嚴重的習氣什麼時候會出現?什麼時候?所以佛門有一句詞,大家用心去體會。這個黑板我都還沒用過,人家布置得這麼好,我得用一下,結個緣。但是結緣很重要,所以我有時候看看這個糖果,越南的,以後就可以去越南了,結緣。但是結緣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?決定沒有自私,決定沒有自己的名利,不然你結這個緣,心地愈來愈不清淨了。大家要知道,黃念祖老居士說,你認識一個人,就好像有一個繩子吊在你的脖子上了。所以你的微信裡面有幾個人?每天早上一打開,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,都不知道要從哪一個開始回起,每個人時不時給你哈囉、哈囉,就是把你脖子……
所以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那個《報恩談》很有味道,裡面的故事他講得太妙了,你們聽過嗎?老法師說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這個分量不輸給《無量壽經》,尤其對現代人,太忙了,這個《捷要》把五經一論,禪宗、密宗,宗門教下的核心教誨都在裡面了,很圓滿。所以我今天跟你們講拉脖子的故事了,你們一聽完,這個禮拜六拿了,開始刪微信,刪,拒絕往來。你不要聽一句,我什麼都沒說,到時候有人,「你這個沒良心的怎麼把我刪掉?」「成德法師說的。」你把我都拖下水,不行,要有職業道德,絕對不能把法師拉下水。這個不是我要求你們,你們要了解。當然,當我說不能把法師拉下水,我的心念有沒有要求、控制?所以道在何處?anytime、anywhere。是心去作佛,道就是真心。所以剛剛師父一開頭就講了,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。我看你們有沒有注意聽。你看又在自欺了,有沒有看到?所以你們要會分辨,成德法師錯的部分不能學,要用理智,不能用感情。
所以我就遇到一個人說:「你說什麼我都相信。」我說:「你別害我,你把情執拿來跟我一起墮落。」所以人要冷靜,聽什麼話你分辨不出來,你就被他影響了,假如那個話是錯的,你就被他影響了。所以我剛剛說不能把法師拖下水的用意是,當他對某一個法師產生反感,會影響他對整個僧寶的印象不好。所以你們有沒有發覺我愈來愈瘦了?出家更不好幹,你做得不好,他對三寶僧寶產生反感,我這個罪可重了。
所以我想剛剛提醒大家,你不要聽一個說法,你又產生了一個強烈的什麼做法,有時候你一做就失其中道,因為我們的性格裡面很容易走極端。不是AB型容易走極端,人都會的,我是AB型的;也不是雙子座的人容易極端,我是雙子座的。你們不要又聽一法又執一法,那個人雙子座的、AB型的。你看你一聽個東西又著了,又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人了。不覺本無,一定可以去掉,對自己、對別人都是這樣;本覺本有,一定可以恢復,要相信自己,也要相信別人,所以一句法都有很大的受用。所以你看我們讀《中庸》,「中庸不可能也」,「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」。其實你說我是賢還是愚?是智還是不肖?有時候我們都是矯枉過正,有沒有?一下子很猛,看到人家不接受了,算了吧,一下退,退得很快,那個都是用激動。
很多人性格也激動,像我就很激動,所以我上一節課也跟大家坦白了,我很適合打前鋒,衝啊衝啊,我看「達摩祖師」那段台詞特別。不要再衝,亂衝了,著什麼急?你到底在急什麼?你們沒看過「商道」精華版,「商道」精華版也很好看的。其實實在講,哪一個學傳統文化的人不著急?誰學了不著急?你們見過一開始學不著急的人嗎?我還沒見過,都著急。所以弘一大師他挑選《格言聯璧》,那些話都很有道理。還有一句不知道從哪裡聽來,但是這都是大儒留下來,「為學第一功夫,要降得浮躁之氣定」,你要把那個浮躁的心去掉。
其實當我們想去問別人一個問題的時候,你先別著急,那麼急著想問別人,你一靜下來可能你自己就想通了。你們都有人可以問,挺有福報的。成德剛學佛的時候,又沒有在老法師身邊,我沒有可以問的人。我當時候還自己組了四個人共修,組織不大,四個人。可是我只要有疑問,就打開老法師的講經,不超過十五分鐘就解開了。所有的問題來自哪?分別執著。突然有一句法一進去了,把這個分別執著點一放下,不就沒事了嗎?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我曾經也遇過那個問我問題的,他一問我就開始給他答,當我講了三四成,好,我再問你一個問題,然後我又給他答答答,答了三四成,他說好,我再問你一個問題。你們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?他的心怎麼樣?很浮躁。再來,他把學習當什麼?知識,這個解答有了,答案背起來。又不是考GRE,也不是考雅思。
還有一個執著會出現,比方說回答問題了,寫上來二十個問題,然後我們坐在底下,怎麼還沒有我的?怎麼還沒有我的?真正會學的人,沒有聽到你的問題,你就已經想通了,這樣才是你善用心。你說可是還沒講我的問題?你看你又執著在你的問題了。請問前面人問的問題跟你的問題有沒有在心態上相同的地方?有沒有?
學生:有。
成德法師:所以會聽法的人,他每一法隨文入觀,聽了師父一個小時的法,你的問題還沒解決,I can’t believe it,我不相信。等以後有機會,你們三五個志同道合的人來做個實驗。我現在有個疑問,來,我們放一個小時,看有沒有。哪一個疑問說出來,五個人一起聽,那個當事人聽完,還是沒解決,旁邊四個人看有沒有解決的。然後你說,他怎麼都聽不明白?你也不要覺得他好像很差,很正常。為什麼很正常?當局者迷。所以你不要去笑別人,你也不要笑周瑜,哪天你以為你都是諸葛亮嗎?突然有一天你就變周瑜了。你現在沒有考試來,你看到人家考試考得很厲害的,真執著真執著;你種這個因,改天你掉下去的時候,別人也指著你,真執著真執著,如是因如是果。所以古人講得很透徹、看得很明白,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
可是這句話又有另外去體會了,我可不可以不做當局者?有沒有可能?你把自私自利放下,你把名聞利養都放下了,所有的事只有為一切眾生考慮。所以公則明、誠則明、從容則明,你看這個《格言別錄》好!所以你看我帶那麼多書,不是沒有用意的,是要給你們推薦,這個書很好。你看這麼重的書我都帶來了,待會會用得上。公則明。你說公好難!公怎麼會難?是我們對於不用公就用私都是三惡道的業的體會不夠深,假如知道這貪瞋痴都是到三惡道報到,我們才不敢起這個念頭。所以你說公難是難,說簡單也簡單,看我們自己的體會到哪裡。公則明。
誠則明,剛剛講到的你要真誠,不要對人有成見,這一點就不容易。一對人有成見,普賢行做不出來了,普賢行是性德。真心一法不立,一對人有成見,禮敬諸佛能做嗎?稱讚如來能做嗎?廣修供養能做嗎?做不了。然後盯著他的錯,更不可能懺悔業障。所以誠則明。
從容則明。我們看到研究院這些同仁,在李老師帶領之下,他做事很從容,都很有程序,這個就是戒。我們都知道佛法三個字包含,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攝心為戒,就是我們的心不妄動。所以等於是你在做事的時候都遵循規矩、章法,你就不亂,心是定的。所以工作也是修行,你工作的時候很慌張,都是修福報,不是修功德。所以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。所以什麼最重要?定,定是樞紐。《常禮舉要》那個就是禮是什麼?天地之序。定慧要等持。
你看佛家有很多這個詞,定慧等持、解行相應、悲智雙運,這些詞都告訴我們什麼?不能偏在一邊。你看,有些人就太慈悲了,不夠冷靜。所以這個悲跟智要雙運,行解要相應。還有我們每一個人的狀況不一樣,有些人定多慧少,有些人慧多定少。你看這個人悟性很好,可是他不夠沉穩,他悟東西很快,這個叫慧多定少;有一些人你看他,人家罵他都不生氣,一聽經,喀、喀,那是定多慧少,那你就會自己去分析自己了。所以這個定慧像鳥的雙翼,你不能只有一邊,一邊就飛成這樣了,你要兩邊很平衡。所以像成德是什麼?慧多定少,所以你看我講課,講到哪悟到哪,然後回不來了。也要改,慢慢要定,定要多一點。有一些人辦事很穩定,但是他可能要悟一些事情沒有那麼敏銳。
所以研究院的同仁很幸運,大家也很有福氣,李越老師是定慧都挺好。這樣的人才不好找,所以佛菩薩派來護持你們初發心菩薩。你們那麼年輕就發心要弘揚文化,這很可貴。所以你有沒有感覺李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苦口婆心,好像心挖給你看吧、挖給你看吧,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走彎路。
我講了這麼多,就是講隨時要觀照自己的念頭,不要執著,這是會用功的人。比方說有同學問:「我這個菩提心到底要怎麼保持?」「哎呀,我怎麼覺得都得力不了?我也很用功,怎麼進進退退的?」請問,當自己講這個話的時候,能不能察覺自己什麼習氣上來了?就是說我剛剛跟大家講,我們都會覺得好像去問善知識問題,能得到解答很好,當然要「心有疑,隨札記」。事實上每一個人能夠觀心為要的時候,一天可以找出自己幾個問題?幾個?很多個。再來,請問這幾個要下多少功夫對治?下多少?很多。還有沒有時間講閒話?是吧?因為用功都來不及了。所以我們還有時間講閒話,體會不夠深。再來什麼?最嚴重的問題,無常觀不強,無常。有習氣,有習氣正常。習氣不除,無常一來會去哪?三惡道,嚴不嚴重?可是你看,我們為什麼沒有那麼高的警覺跟勇猛?無常觀太弱。真為生死發菩提心,唯為生死、為菩提。
那天不是跟大家分享,佛陀那個時代有一個人,大商人,很有錢,一聽到有佛陀這樣的聖者,所有的財產都放下,就去請教了。他為什麼這麼懇切的要馬上求法?為什麼?我隨時會死。所以印光祖師說「死」字,學道者念念不忘此字,道業自成。用自!自自然然就成了。比方說我們今天跟一個人談話,情緒要上來了,馬上這個「死」字在額頭上,我可能跟他一罵,剛好斷氣,我就到地獄去報到了,我隨時會有無常來,放下吧,別跟自己的法身慧命過不去,一下子念頭就轉掉了,是我們不相信無常隨時會來。
所以前不久我們一個同仁他的親戚,十七歲胰臟癌,十七歲,癌症最嚴重。而且是那個鋼琴彈得很好的演奏家叫朗朗,朗朗每次到他們那一省,指定這個孩子來給他伴奏。請問這個孩子能力高不高?請問他有想過他十七歲會死嗎?就降臨了,他已經往生了。所以印祖這句話很有道理,這是一個妙法。
剛剛要跟大家寫的是「強者先牽」,其實我們每一天的念頭,最強的一定先牽我們走。比方說我們很愛解釋,你一發生事情,人家一提醒你,那個慣性就上來了,不是不是,因為怎樣怎樣怎樣,很難馬上說「對不起,我錯了」,那個就是強者;或者那個消極、悲觀、沒信心,一談話就出來、一談話就出來,我們都沒有馬上去觀照它。所以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:「密在汝邊。」甚深的密在哪?在你自己身上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當下這個強者先牽,最嚴重的能看到,馬上把它放下,這個人會修行,得大利益。
我剛剛要跟大家講,大儒講的,「為學第一功夫,要降得浮躁之氣定」。我們對習氣太著急了,都很想趕快入境界、趕快成佛,那個著急就是一個嚴重的煩惱。夏蓮居老居士他的《自警錄》開示得太精闢了,等於是他老人家修學一生整個真實功夫的心得匯報,字字珠璣。他提了好多次都是對治浮躁之氣,就是「繩鋸木斷,簷滴石穿,水到渠成,瓜熟蒂落」,「矜躁」,矜你就自以為是,躁就是急躁,「狐疑」,懷疑的心上來了,「欲速轉遲」,不善用心,你好像很拼命在精進,愈精進離道愈遠。所以師長老人家剛剛說的,你每天磕那麼多大頭、念那麼多佛號,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落實,你的佛是白修了。拜佛、念佛是手段,目的是什麼?拜佛懺悔,愈懺愈真誠。有人拜佛拜一拜,你一天拜幾拜?我一天拜三百,我拜五百。哇,拜佛變成他長傲慢的緣。念佛會不會念出執著?會,我一天一定要念五千,念念念,家裡突然有什麼事,他又不趕快去解決配合,家裡的人就覺得這個怎麼愈學愈執著。所以學佛最重要的,六根接觸六塵不執著、不分別。所以師父常常說「你會麼?」會不會學。
假如大家在飯桌上有提出問題的,也可以想一下「密在汝邊」,我可不可以自己想通?或者你聽經聽到自己通達了也很好。因為常常問、常常問,你說「心有疑,隨札記」,你也不要問得變成什麼都問,自己也沒思考就問,是不是又一個執著出來了?然後問問問,問到最後又依賴了,那心有沒有又用錯了?成德剛好那時候沒人問,好不好?有人問也好,沒人問也好,都好,不然又有好跟不好。
我好像跟大家交流,感覺到我們現在覺得修行很難、很苦,有沒有?印象不要落太深,又是一個執著,蒼天啊!
我們那天不是唱了三首歌嗎?是不是?第一首是什麼?「你打開我的眼睛」。請問,跟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有沒有關?哪裡有關?所以唱歌是不是發菩提心?你唱歌是唱歌,發菩提心是發菩提心,唱歌就唱錯了。「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」,忘失菩提心唱歌,是名魔業。你們不要又聽完,每次唱歌很緊張,如臨大軍,是名魔業,Relax(放鬆)。所以老祖先說:「決欲宜剛,探理宜柔。」你要領悟道理,一定是身心放鬆你才領悟得了,但是決欲要剛,為什麼?你那個欲沒有伏住,一失足成千古恨,那可不是開玩笑的。
所以你看在佛門的公案,在古代有出家人,那個女色現前,他自己拿戒刀自殺,他那個道心很堅固,他怕破了戒體,自己守不住,這個佛門都有公案,決欲宜剛。所以「如毒蛇嚙指……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」,你被毒蛇咬到了,你還想什麼?你再想毒就攻心了,一下子刀出來,就把手指給砍掉了。這個叫決欲宜剛。
那天我遇到一個博士,然後他就是想要學傳統文化,發心也很好。然後他就開始跟我,說你看我看哪本書、看哪本書比較好?給我開了一張書單出來。我不直接回答他,然後我就開始跟他聊,我說:「你現在是要弘道還是要當個教授?」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他說:「我當然是要弘道。」我說:「那弘道最重要的是師承。」然後我就開始跟他交流一些觀念。我一直在跟他聊,我就發現他也很認真,每個禮拜都開一二個小時的車來找我。然後他媽媽就說:「我兒子交給成德法師我就放心了。」我說:「妳的放心是假的。」她瞪著我看,為什麼是假的?我說:「假如明天成德法師就死了,妳還放心嗎?」她不知道怎麼回答我。
真的會不會變?對,真的不會變。佛門就一個標準,真的都不會變,會變的都是虛妄的。所以只要這個信心你建立在這裡,隨時會有變化,假的。所以你看我們沒有學佛,不知道這個判斷,覺得這個人很有信心,因為他身高一百七十五,因為他雙眼皮,因為他長得很帥。他長得再帥,八十歲呢?還帥不帥?那他的信心在哪?沒了。所以諸位家人,你要把信心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動的真理上。所以我們學習的心態第一點,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,這是真理,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
他真的很認真,每個禮拜都來找我,我就跟他聊、聊,其實我都快沒氣了,你知道嗎?講話很傷氣的,但是人家跑那麼遠來,能講多少給他講。我愈講他的眉頭皺得愈厲害。講到第三個禮拜,他聽我講話都是,嗯、嗯、嗯。然後很有意思,我坐在一個桌上,有一個阿姨,沒什麼學歷的,我在那講講講,她說對,然後她給我回應幾句話、回應幾句話,我就跟她互動。這個博士自始至終,嗯、嗯、嗯,一句回應也沒有。為什麼?他學習的慣性,他巴不得把我每句話統統記起來。一次見面講三個小時,要記多少東西?到第三個禮拜他腦子都快炸了,你知道嗎?又要裝得很聽得懂的樣子,又怕在我的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影響。我看到他,我覺得很對不起他,然後我馬上就說:「你看這個阿姨,我講什麼,她心裡有感悟,馬上就回應。Hello,你咋都沒回應?」他就靜下來,到底問題出在哪?所以學佛是生處令熟,熟處令生,連錯誤的學習狀態你要看得到,去調整。
後來我跟他一聊,實在講我當時候聊什麼我記不起來了,因為我們在跟人家交流的時候,也不是硬想個什麼去告訴別人的,那是剛好那時候一聊,就很自然交流起來了。後來他自己講的,不是我逼他的,他說:「我明白了。我以前」,他很用功,很年輕就拿到博士,他說:「我以前就是我要去學哪一科,我就到了圖書館,把相關的書全部搬過來,全部吞下去」。夠厲害吧!這個人學習學了六七年,你看他老實到什麼程度,只認識兩條街,就是到他們學校吃飯的地方,兩條街,其他的都沒去。在外國有這樣的定力,我肅然起敬。可是他整個學習的慣性就變成知識了。請問大家,要把這個慣性轉掉容不容易?他博士,副教授,還得他信任我,不然我也不敢給他建議;你建議,到最後他不接受,怨你,不理解你,不行。
後來我說好,你先別著急。其實我想起來了,他就給我開了一堆書單,而且還說某某人叫我讀這個。你看講話要很注意,我假如說不對,把那些人都得罪了,把他開書單的那些人都得罪了。所以面對境界要清楚,你講這個話會不會有流弊或者誰不高興了,要考慮周到。但是你們不要聽到這裡又說:「登天難,做人真難!」錯了,不是這樣的。「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」人一誠心,心像鏡子一樣,面對境界考慮,照得清楚,可以柔軟、可以體恤。但這個不是你硬想想出來的,那是慢慢慢慢把我們的貪瞋痴慢放下,本有的真誠就慢慢透出來了。
所以佛門的功夫在哪?不是你可以讀多少。你看,六祖大師就是演給我們看。神秀大師可以講十二部經論,厲不厲害?可是不是他得衣缽,叫他寫首偈他也緊張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。」
所以諸位家人,我們走的是聞一知十的路,不是聞一知二的路,路不能走錯了。聞一知二會變成什麼?所以有沒有看到孔子跟子貢之間的對話,跟每個學生都不一樣。子貢問君子,孔子怎麼說?「先行其言,而後從之。」因為《中庸》說:「言顧行,行顧言。」要言行一致,甚至是什麼?先做再說。但是因為他太聰明,口才很好,而且口才好,還有一點,講講講講得太好了,會覺得自己挺厲害的或者入境界了,就麻煩了。所以老法師都在保護我們,他老人家是真正的謙卑,他的本質就很謙卑,再加上修行,那不得了。
他老人家還說,我在台上就是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,其他的人都是監學,別人有沒有得利益我不知道,我自己得利了。因為什麼?都是勸自己,別人有沒有得利我不知道,每一句提醒自己。其實師父這句法也很重要,為什麼?我們只要失了這個念頭,就會開始你們、你們,你們要怎麼樣、怎麼樣,就出來了。四大煩惱常相隨。孟子說,人皆好為人師。所以諸位家人,上了台不好修行,當了主管也不好修行,那考驗都很多,都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行。
我們拉回來,剛剛說的這個例子,這位博士,我一看到他列那麼多書單,我又不能否定他,我說好好好,你先看一片光碟,我就拿那個「商道」精華版給他看。結果看完之後,他也沒看到我要跟他講的重點,因為那個知識性學習他不能感悟。我其實就是裡面那個主角林尚沃,看過「商道」的舉手,請放下。你看他去的時候不是急著在那學嗎?他在那個銅器店他還去看絲綢的書,有一天洪德銖不是來了,「你到底在急什麼?你到底在急什麼?別人唯恐不及的閘口,有生命危險的你還衝去,你還把錫礦都買斷,現在才在銅器店,又急著要看絲綢的書,你到底在急什麼?」其實我就是希望他看那個片子的時候,看到說你到底在急什麼?我現在這樣說他,我又怕人家不高興。結果看完沒反應,反而是那個阿姨在那裡,不然我也沒話講了,你知道嗎?所以那個阿姨可能是佛菩薩來配合我們交流的。
那個阿姨是文天祥的後代,她的爸爸明年一百歲,對日抗戰,上將。結果國共內戰,他老人家說,他當時候還年輕,兄弟打兄弟,不願意打,他就棄甲歸田。後來文革,也是很慘,一句抱怨都沒有,修養真好,黃埔軍校畢業的。結果她就講她爸爸給我們聽,我們真的是,忠臣的後代那個DNA都有,不得了。日本投降,他父親去收戰馬,日本軍隊的戰馬。馬也有靈性,牠不願意投降,你怎麼降伏牠?她爸爸拍拍那個馬的屁股,拍馬屁。出言要順人心,你不止跟人,你要知道人性,你跟動物相處,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……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」。《中庸》在哪?你看我們跟師父出去,人家那小狗看到師父就乖得不得了,看到我汪汪,功夫就差出來了。
所以你看這個不得了,人家文天祥那個家教可好了。諸位同學,考上英國漢學院,廚房三個大廚:一個姓陳,一個姓蔡,陳蔡絕糧,現在煮飯給大家吃;一個姓文。「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」你看這種家教的人煮飯給你們吃,吃下去都養浩然之氣。所以你到底在急什麼、操什麼心?佛菩薩安排,連煮飯的陣容都這麼堅強,你在怕啥?後台老闆是誰?
學生:阿彌陀佛。
成德法師:對。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考一件事而已。又要洩題了,考什麼?信,信心。沒那麼複雜,可是也沒那麼簡單。
所以老法師福報也很大,他三個老師都有高度的智慧。你看李炳南老師,老法師出家又受具足戒,三十五歲講經了。受具足戒回去看老師,你看李炳南老師遠遠的怎麼說?
學生:你要信佛!
成德法師:你佩不佩服李炳老?那個善巧、智慧,我們從事教育工作,我們有太多表率了,要珍惜這個師承。
結果這一位文將軍去收戰馬,拍一拍,跳上那個馬,一坐上去,那個馬就狂奔要把他摔死。結果你看他,這個韁繩不能拉太緊,會勒死那隻馬,太鬆他鐵定會被摔下來,他隨時要拿捏那個度。就這樣在馬上二三個小時,那隻馬狂奔,那隻馬是馬的領頭的,其他的馬跟著狂奔那種場面,你沒有定力你不慌嗎?結果後來那隻馬就被他降伏下來了,整群馬就被他收回來了。我都覺得這個好像在武俠小說當中才看得到的,真人,阿彌陀佛。結果她父親就在馬上下不來了,整個身體都僵掉了。不要擔心,還是活到一百歲了。所以長不長壽,也不一定是經絡是絕對的問題,是吧?好的醫生、好的鍛鍊是緣,因是什麼?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這樣的將軍都是一心為了老百姓的安定,不顧生死。
結果這一位同仁她就跟我聊她跟她父親,她說:「我們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學佛了,我爸爸不念佛,那我們每一次就是『爸,你要念佛,年紀大了』。然後我爸說:『好,你們要我念我就念。』可是我爸我們不在他就不念」。然後我就看著她說:「妳爸的境界比你們高!」她還聽不懂我的意思。我說:「妳道力不足,假如今天我是兒子,聽到父親這麼講,我馬上肅然起敬了:『爸,我們佛都白學了,您這種心境胸懷是我們佛門菩薩之王,普賢王菩薩的行持,你都懂得恆順眾生,還隨喜我們的功德!』」人容不容易著相?我學佛了,我爸沒學!佛門是重實質不重形式,有可能我們比父親的修養還差多了。可是當我們有執著了,我們還覺得爸爸不念佛,他還不夠善根。一見過,還有高下見,請問,父親能看到佛法的殊勝嗎?那既然佛法不殊勝,你還逼他學?那到底是他執著還是我執著?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。所以請問大家,假如當兒女的一接這個話,「爸,你的修養是我們菩薩中的王,普賢王菩薩」,你看他父親眼睛會不會「叮」,會不會?你不是順勢又把佛法供養給他?所以講那麼多故事,就是我們在境界當中要看得到自己有沒有產生執著。
所以後來跟這位博士聊,聊開了,他自己就想到了,他的學習的狀態,他說我每一次都是把所有的相關的書全部搬來,一下子全部把它學掉。所以諸位家人,為什麼要守三個條件?體會到沒有?體會到沒有?我們雖然還年輕,再怎麼年輕,學了多久了?二十多年了。那麼久的時間,假如我們覺得有什麼就沒什麼了,沒什麼就有什麼了。所以佛法叫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所以般若是根本智,我們怎麼恢復根本智?放下分別執著。所以一門深入的目的在哪?不斷放下,我們可不能又看到這個一門深入又執著在這個文字上。
所以很難不執著。有一個同修,師父說:「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。」他也很認真,念了三千遍,就跑去找老人家:「我已經念了三千遍。」老法師說:「再念三千遍。」為什麼要再念三千遍?老法師說念三千遍,這個方法我們真的用心去做了,就會領悟為什麼要念三千遍。所以都沒有領悟,還來問,那就繼續念吧。所以連念經會不會著相?都在那裡幹什麼?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快三千了。所以安住當下容不容易?在那裡想還有多少,還有一千,未來煩惱,這都是念頭。好像是上一次《太上感應篇》講到了,有過去煩惱、現在煩惱、未來煩惱。煩惱是不是分這三種?好,聽完經了,還有煩惱嗎?當然有。為什麼?理有頓悟,事要漸修。但這句話你也別執著。大家聽懂嗎?
所以《金剛經》說,若說我有說法者,即是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義。因為那個法是緣生,他是針對這個因緣講的,之後發生的事跟這個因緣不完全一樣,你又執著在這個相、在這句話,就用錯了。所以佛說我沒說,你有說你就毀謗我了。說了沒有?說了,說而無說;我們聽而無聽,叫真聽。這個都要自己去領悟,領悟了就不是知識;領悟了,一遇到什麼情境,自己就那個東西就上來了,你已經領悟到了。
我剛剛最後講了理有頓悟,事要漸修,你不要又起個念頭,對,又不能很快。你又死了。所以功夫要得力,絕對不是你學得長、念得多,要善於用心。你不善用心,學愈長,所以師父這一集講:「愈學愈分別,愈學愈執著,還覺得自己是佛弟子」。這個話我們也得深刻提醒自己。真正要得力,安住當下。你可不要把安住當下變什麼都不想,境界一來,你該正思惟要正思惟,你不要又變成木頭。但是法重要,這個法你覺得有道理,你肯受持,這個法叫看破,你肯照做,你就放得下。過去心不可得,假的,所以不要落印象,過去勿留滯,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」,所有的事統統不要罣礙。但是記住一點,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。「應無所住」,過去的事不要落的印象在那懊惱、痛苦,自找苦吃,這叫應無所住;「而生其心」,生什麼心?記取教訓,後不再造。活的《群書治要》,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。
其實我們冷靜觀察自己跟別人,很少有人能總結自己過去的經驗。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,善根不容易,強者先牽。我們得過且過的心強,深刻反省不容易。所以老法師說,發現自己過失,立刻就要痛改。有那個心境,一發現了,趕盡殺絕,不僥倖、不因循,都要有這種道氣,才能夠打得了勝仗。
所以過去心不可得,總結經驗,不要再想了,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」,這是過去煩惱。未來煩惱。你們不相信?剛剛還跟大家說了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考什麼?
學生:信心。
成德法師:可不容易。當初成德到海口,十六年前,我去的時候已經有人在推廣傳統文化了,然後成德去,印《弟子規》,一本一塊錢人民幣。我當時候去推展的時候,每一次要買一個東西或者吃一頓飯,我就會想,可以買幾本《弟子規》?就很節省,你省一下就可以多買好幾本。結果那時候就有這些做傳統文化的人跟我說:「你不收錢,你會做不下去的。」我說:「哦,好。」那也是人家的好意,勸我們,你可不要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」,這個時機不對,不要跟人家論理,人家好意接受就好了。結果一年之後,我辦得還可以,他們已經辦不下去了。所以本來是他說你會辦不下去,後來變他辦不下去了。
但是現在又一波席捲過來了,所以有六種佛教,也有六種傳統文化。請問這個六是不是定數?大分六項。有教育的傳統文化;有學術的傳統文化;有觀光的傳統文化;有企業的傳統文化,這企業就是商業,觀光;還有邪教的傳統文化;還有宗教的傳統文化;再加一個,還有情執的傳統文化,我是舉一個,就是不只是六而已。所以有沒有看到,六種佛教,還六種傳統文化。其實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所以不管什麼,有沒有六種基督教?有沒有六種伊斯蘭教?都是,都是這個時代的人心產生的問題。
所以大家路要走對。我為什麼一直在跟大家說,大家要懂得去觀察老法師?第一個,聖教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,你沒有善知識這樣給你開解,要深入經教不容易。第二,給我們講得夠清楚了吧?我們做得出來嗎?所以第二是什麼?還表演給我們看,仁至義盡。第三,我們也要善於觀察。你說那我沒有接近老法師,我怎麼看?你從他講經、你從他的行誼就看出來了。比方說他老人家講經,「我假如為正法沒有飯吃,韋馱菩薩撤職查辦。」你們聽到什麼?
學生:信心。
成德法師:對,老法師對佛菩薩那個信,純度百分之百,沒有夾雜其他的東西。所以種種大考驗,你看他老人家全部都捨,愈捨愈多。所以未來的煩惱都不要擔心。
昨天你們看了「醫道」,「醫道」不是有一段他治病,最後要趕到考場,是吧?那個馬跑跑,跑到最後沒趕上,他不是在門口,是吧?沒有大鬧,那是人家傳的,沒考上,Hello。
所以當初我也去考試,我當時候去當兩個月的代課老師,回來我就要考師資班,台灣叫師資,大學畢業再去補一年的師資班,還得考試。離考試四個多月,考十幾科,可是我每天還是聽經、還是讀經,因為那種狀態好,身心的狀態好,吸收能力好。然後我去,我的心很定,我沒有想過考不考得上的問題,因為我相信佛菩薩安排,我就安住當下去學就好。所以心很定,反正這一次考不上,明年;明年考不上,後年,反正這條路我走定了。你下決心了,都不動搖了,這個十八銅人就有一個退下去了,你就到下一關去了,就考你的決心不動。
我們有一位法師考雅思考了幾遍?開吉法師。你看她最後考過了,然後本來要去漢學院讀書了,老法師說:「祕書缺人,妳來吧」。不用去了,直接調到核心去了。所以重點不在要不要讀書,重點是功夫練成沒有,是不是?她放下了,她那個孝親尊師的心提起來了,她就可以去承擔。所以你們這些地方都要去體會,不能著相,不然老法師說,「來,來做祕書」,你說我都考五次了。
夏蓮老在《自警錄》講得好,「欲知將來結果,只問現在功夫」。其實跟大家一聊開就聊不完了,為什麼?比方說我二OO二年就到淨宗學院去了,我發現一點,很多人很執著《無量壽經》,這些都是我的前輩,學佛都比我早很多,我還是個菜鳥而已。然後我坐在底下聽他們講,但是我就覺得他們很執著《無量壽經》,然後老法師就在公告說,扎三根很重要。所以不能有執著點,不然沒有辦法跟老法師同台演出,是吧?一有執著,沒有默契了,不雞同鴨講?所以我們清楚老法師為什麼重視扎三根的重要性,你理解到了,你才能跟他老人家去配合,所以不執著重要。
成德喜不喜歡《無量壽經》?可喜歡了,我一學就是學《無量壽經》,我也發了願要弘《無量壽經》。但是諸位家人,我講《弟子規》就不是《無量壽經》嗎?是不是?
學生:是。
成德法師:那請問我講《弟子規》,有沒有為我未來講《無量壽經》先鋪一些善緣?可是明明緣就可以讓你去講《弟子規》,你在那裡不要,一門深入《無量壽經》。那咋辦?任務明明就要弘《弟子規》,我們就弘不了了,所以不要執著。我感覺我當時候就起個念頭,我就待在一個學校教到終老,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老師就住在學校對面,隨時找得到我。你看我打這個算盤好不好?美不美?結果一考,備取,沒考上。不執著了,就到海口了。可是有沒有滿我的願?有,現在我以前教過的學生隨時可以找到我,他把電視一打開。再來,他真的要找我,他一講說某某小學什麼什麼。你看,我真的回到台灣,他要找我找不找得到?找得到。都是圓滿的,不要執著,一執著,佛菩薩要派我們任務派不了了。
最後再講,我們有一個同仁,我們幾天交流,他就突然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:「法師,我到底有什麼問題?你可不可以給我指出來?」實在講我被他這麼一問,我說我又不是每天肚子裡面放著很多人,你有這個問題、你有這個問題。所以他突然問我,我也答不起來,我可不是「好,你終於問了」。然後他一問我,我實在一下子沒有想到什麼。但是我把心一靜,有一個影像出來了。什麼影像?我們在一起交流的時候,當別人在講話,我看到他臉上的表情,那個表情就有傲慢在裡面,他聽我講話的表情跟聽別人不一樣。所以請問,這樣的問題他每天出現幾次?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問我?大家懂我的意思沒有?「密在汝邊」,我們都太向外求了。當然,你有好的因緣,你肯接受,人家還是會護念你。可是不要忘了,師父領進門,修行要靠個人。所以蕅益大師那四點,觀心為要。
請問成德講了這麼大一篇,剛剛老法師講了沒有?你們想到哪一段沒有?講不出來不能吃飯。哪一段?「我念阿彌陀佛」,有沒有這一段?「跟大家不一樣,我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,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。」這段話隨文入觀沒有?這段話真入心了,待會我們一吃飯,坐下來,你的家人就會說:「你氣質怎麼不一樣了?」你們的眼神不大相信我。以前佛陀在的時候,講經當場就有人開悟,為什麼?當場納受,當場把那習氣放下了。所以假如剛剛師父這一段話你真的納受了,從那刻開始,你看每個人是誰?
學生:阿彌陀佛。
成德法師:我們的氣質會不會變?所以待會吃飯,放光。
好,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