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書治要》中修齊治平的智慧 2 成德法師(蔡禮旭老師)

play-sharp-fill

《群書治要》中修齊治平的智慧(第二回)—自愛是愛人的基礎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二集)  2022/11/18  馬來西亞馬六甲  檔名:55-226-0002
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
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,大家吉祥!很高興又在這個時間跟大家一起來深入《群書治要》,為什麼強調這個時間呢?因為像我們在中國時區,現在是早上六點,很可能有不少同道還得煮飯,或者得照顧孩子待會要上學,或者要趕上班,有時候在大都市裡,光上班搭車的時間就滿長的了。像我們現在在歐洲時區,可能英國已經十點了,甚至歐洲是十一點了,所以這個時間段學習,我想大家一起共學,時間也比較長了,所以大家放自在一點,該煮飯的煮飯,關上鏡頭聽就好了。我們佛家也好、儒家也好,它的學習是很靈活的,活活潑潑不死板,我們假如學得身心很不放鬆,那可能沒有學通,沒有學透。佛家的戒,開遮持犯,你該開不開,自己會很難受,包含連家裡人都生煩惱。你看我媽媽為了聽課,現在飯也不煮了,讓我們自己看著辦,家裡人生煩惱了。所以這個該開緣要懂得開緣,要學得靈活。

  而且我們學,目的要做榜樣,為人演說,正己化人,學的目的是能落實在當下。尤其我們上次,一開始引了印光祖師的教誨。佛家修學有一本很重要的經,《阿難問世佛吉凶經》,開頭阿難尊者就啟問,為什麼學佛的人,他的結果差異滿大的?有些人學了,改造命運,非常吉祥;有些人學了之後反而過得不好,有災禍。從相上看,都是修學佛法,為什麼結果不同?我們學《群書治要》,也要培養這種看人看事,不看在表相上,能夠入木三分,要看得透。要看人看事,首先也得要會看自己,「欲知人者先自知,欲愛人者先自愛」,這個很有道理。我們不自愛,請問我們拿什麼去愛我們的親戚朋友?我們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的,然後說我很愛你,你要拿什麼去愛?我們自己脾氣都控制不住,能愛人嗎?不傷人就不錯了。所以徐醒民老師在講《大學》的時候有提到,要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。我們用比較白話的,現在人馬上能理解的,明明德是自愛,親民是愛人。我們沒有明明德、沒有自愛,我們怎麼去愛人?

  「知所先後,則近道已」,人在做什麼事不能激動,要循著道理,「道法自然」,經典都是道法自然。「身修而後家齊」,這個都是知所先後。自愛是愛人的基礎,齊家又是利益社會的基礎。「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無之」,古人在論這個的時候是沒有含糊,為什麼不含糊?他這麼斬釘截鐵的講,讓我們後世的人不要存僥倖的心理。可能不一定要這樣吧!那可能做出來就不能表法了。你看我們在傳統文化界,我相信大家都做過義工。「義」這個字,我們得要體會清楚,「義者,宜也」,這《中庸》說的。宜也,用白話一點,應該做的。我們可不要把義工只理解成不拿薪資。有可能你在團體裡面,他們拿薪資,我不拿薪資,好像那個優越感就起來了。優越感起來,功德全報掉了。達摩祖師給我們的啟示,達摩祖師說無功無德。清淨心才有功德,做了之後不放在心上,有功德。為什麼不放心上?他覺得應該做的,就像左手幫右手,左手會不會想說:我已經幫它第五次了,下次要跟它收錢?不可能的,假如是這樣,身體出問題了。所以我們有時候在理解事,要對照對照經典,不然很容易就隨著自己的認知去看事情了。所以應該做的,首先齊家,就像印光祖師說的「敦倫盡分」,這都是應該做的。

  「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」。你家裡最親的親人,你都不盡力照顧他,你常常出去做義工,社會大眾怎麼看?能理解嗎?那我們變成自欺欺人了,那裡面很難保證不夾雜名聞利養。都要讓別人讚歎自己,太難得了,你又來做義工了,聽了很舒服,很喜歡這種讚歎;很喜歡人家讚歎,這個就是名聞。我曾經遇過,這都是認識的人,在大眾面前說我要做終身義工,底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。後來這個人結婚了,孩子生了,這是一個男士,孩子才幾個月,他都是在外面跑,做義工,拋著妻子一個人在撫養這個小孩,從不拿錢回家,親生的骨肉他都不放在心上,這麼重要的時刻不去陪伴,他都去做義工,他很享受做義工當中給他的感受,可能給他的成就感吧。所以我們雖然是在學傳統文化,可是我們很容易隨著自己想要的、想做的去做事情,並沒有依照經典再對照自己的念頭跟一言一行。

  所以李老提醒,我們不能玩弄佛法、消遣佛法,我們得依教奉行。什麼叫玩弄?拿著傳統文化的名,這個身分,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這個就是玩弄。其實名聞比利養更難發現,利養比較容易承認,我愛錢、我愛東西、愛財物,可是這個名聞更細,自己更不容易察覺,那就變成騙了自己又給大眾負面的影響,這個負面影響有時候不是立即看得到的。大眾可能不了解我們家裡實際情況,比較近的人,親戚朋友看了不會認可。我們得要用心去體會每一句經句,不能滑過去,不能消遣消遣。這個我不錯了,人家都在五欲六塵打滾,我還來聽課,我還來讀經。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更重要。社會大眾迷於財色,他不會斷人慧命,為什麼?因為他錯誤的行為,人家不會聯想到佛法來、聯想到傳統文化來。可是我們今天學了,我們不依教奉行,人家看了之後說,這個傳統文化學不得、這個佛法學不得,我們就障礙人家學正法。所以我們要守住我們的本分,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,我們自己不依教奉行,沒表好法,我們會讓老人家、師長抹黑了,傳統文化抹黑了,佛法抹黑了。所以我們要戰戰兢兢,勘驗自己的念頭、言行,要表好法。所以這一句「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無之」,這些話都不能僥倖,不能滑過去。

  《群書治要》講,良藥苦口利於病,忠言逆耳利於行。我們在這些地方不重視,我們的路可能就走偏掉了。「飯休不嚼就咽,路休不看就走」,這傳統文化的路我們得看得深、看得遠。「人休不擇就交」,擇友要謹慎。「善友為依」,假如聚在一起不是「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」,聚在一起論誰供養得多,聚在一起在論人是非,這樣的朋友要遠離。我們成年人,實在講,有時候受父母、老師的影響都沒有朋友大,因為朋友常聚在一起,有時候父母一個禮拜、兩個禮拜、一個月才見一次,這朋友每天通電話,互相影響。所以蕅益大師《淨社銘》,這四條太重要了。「淨土為歸」,我們每天要檢查檢查,我是不是真的想了脫生死?每天心裡還有那麼多看不慣的人,那麼多煩惱的事、那麼多放不下的東西,對人事物這麼留戀、這麼牽掛。嘴上說,阿彌陀佛來接我,我就馬上走了。話都講得很好聽,自欺欺人,這個只有自己檢查,自我勘驗。

  「娑婆有一愛之不輕,則臨終為此愛所牽,矧多愛乎?」要謹慎,怎麼可以貪愛人事物呢?這個別人幫不上忙,只有自己檢查自己。我們修行不在我學的時間多長。我已經跟老和尚學習三十年了,諸位同道,聽思聰,你們要會判斷,這個人假如常常提起來,我跟老和尚三十年了,那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態嗎?在自我標榜。我很早以前就跟老和尚學習了,我還跟他通過電話,我還跟他照過相,來來來,相片給你看看。我也遇過,我給他打個電話,馬上免提,把好多人都招過來,你看,成德法師跟我通電話了,蔡老師跟我通電話了。我下次都不敢打了,我打是害死他了,為什麼?我變成他搞名聞利養的增上緣,我不幹這種事情。我們都知道往生極樂世界,圓證三不退,做阿惟越致菩薩的,我們要跟人家結這樣的法緣。「我不殺伯仁,伯仁卻因我而死」,我沒有害他的心,結果反而他因為我開始搞名聞利養,開始墮落了。我不了解便罷,了解了,我還繼續造成他搞名聞利養,那我也有因果責任,這些因因果果要搞清楚。尤其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,你的心,你有沒有責任感,你有沒有一心為他考慮?還是想想,雖然他在搞名聞利養,他還有利用價值,你這一念心也是名聞利養。你要一心為他著想,為大眾表好法,不能摻雜一點自己利益的考慮。

  公則為真,私則為假,「根心者真,襲跡者假」,你做表面,老和尚四攝法送人家東西,你也學他老人家送他東西,送人家東西,你有沒有學到老和尚的心上去?老和尚送東西的時候是體恤到每一個付出的人。今天到了馬來西亞弘法兩個禮拜,在廚房幫忙的那些人很辛苦,老人家趕快表達一下謝意。我們看著那個相,拿著東西送人,都在攀關係,都在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,進而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搞自己名利的事情,存心不同,天差地別。「君子與小人,就形跡觀,常易相混。」從哪裡差別?內心深處。我們太容易學到相上去了,學到相上就變成鄉愿了,都希望別人對自己印象很好。「鄉愿,德之賊也」,這孔子不認可的。孔子寧取狂狷之士,「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」,搞名利的事,打死他都不做。他有時候雖然講話可能義正詞嚴,會比較激動一點,可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會站出來。他在方向上,重要的方向,你這樣去發展方向不對了,他絕對會站出來,哪怕別人有看法,他不在乎,他把公擺在前面,他可能不夠柔軟,但是那個心境可貴。所以我們都得從自己「心源隱微處,默默洗滌」,不然我們不下這個功夫,很可能都會自欺欺人。傳統文化走了二十年,當然可能有些同道學得更早,二十多年前就學傳統文化了,我們也得總結總結走過來的路,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,這就是《群書治要》的精神。

  我們剛剛講到的,「飯休不嚼就咽,路休不看就走,人休不擇就交」,你得擇友,甚至於是你選擇跟隨的人,這不能不謹慎。你說他學傳統文化的,你不能太激動,現在拿著學傳統文化名搞聞利養的人有,甚至於他能保持初心就不簡單了,初發心很猛,慢慢財色名利,有染了。染,太正常了,為什麼?我們無始劫的輪迴都跟這有關,所以這個比較熟悉,用真心比較陌生。所以師長講,跟我十幾年、二十幾年,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,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,人才要從胎教培養起、要從小培養起,不然很難抵得過這個時代財色名利的強度。對於我們,我們不是從小學的,我們得對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,不然我們不可能不染。我們冷靜想想,現在家裡的人、好朋友提醒我們,你學傳統文化可能哪些部分要注意、哪些部分要調整,我們能不能歡喜接受?有可能家裡人一提,自己的情緒就上來了,都不理解我,我的哪些考慮、哪些用心,家裡人都不理解我。說實在的,這一念心跟傳統文化就不相應了。怎麼弘法?「人能弘道」。你不能說我每天、我每個禮拜都跟大眾講課,我就是在弘道了。《論語》這些話,《群書治要》都有選,「人能弘道」提醒我們什麼?我們的行為跟經典相應,這個叫弘道,我們的心念跟經典的教誨相應。

  「人休不擇就交」,你要慎選所跟從的人,為什麼?那攸關你法身慧命的成敗,這不能含糊的。就像我們剛剛一開始說到的,為什麼同樣是學佛的人,有的人富貴吉祥,有的人反而有災禍?佛陀一開始就說了,「從明師受戒」。這話要看整段,你不能只看到明師,說我跟著老和尚。首先那個「戒」我們要搞清楚,每個字不能滑過去:接受老師的教誡。怎樣才是接受?「專信不犯」,對老師教的不懷疑,不違背,精進奉行,你要照老師的話很精進的去做,而不是很懈怠。接受了,我當下要去做,不能聽了之後,以後再說吧!這都不是一個當學生的態度。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,「不失所受」,不能忘失老和尚給我們的教導。我們現在很容易邊學邊挑,老和尚講的這個我要、那個我不要,那老師怎麼教?老師是洞察我們這個時代的根基,全面在護念我們,我們這個要、那個不要,是跟他學嗎?是跟自己的抉擇在學,再講深入一點,在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在學,不是跟老師學的。

  老和尚在「十年因緣」說,什麼人是傳人?百分之百聽話。這句話不能跳過去。我跟大家保證,只要百分之百聽老和尚的話,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因為他老人家六十二年的弘法,他法講得很圓滿了,更可貴的,他所講的他表演給我們看。《華嚴經》「事事無礙」,這個世間最複雜的宗教關係,老人家用很短的時間在新加坡把九大宗教團結起來了,這不是把《華嚴》表演給我們看嗎?我們每一次讀「德遵普賢第二」,那一段都是普賢行,讀著讀著,老和尚的身影就浮出來了,老和尚我們仔細去觀察他所做的,都跟普賢行相應,「興大悲,憫有情」,都九十多歲了,在國際間奔走。我們當學生的看得懂嗎?看不懂。老和尚怎麼這麼執著,都年紀這麼大了,幹嘛這麼跑?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,對自己老師的恭敬心都會減少。我們有時候真正遇到事了,相信自己,不相信老和尚的,這個都得我們自己去檢查。辦漢學院幹嘛辦到英國,那麼遠幹啥?我們有這樣的心態,我們能夠去洞察這其中的因緣嗎?我們跟老師學,學啥?學他怎麼做人、學他怎麼做事、學他怎麼考慮事情,我們不去觀察這些,怎麼知道他把佛法怎麼用在因緣裡面呢?我們對自己老師的恭敬心,會隨著自己念頭不對一點一點變化,人的心變了,都不是一下子一百八十度的,它是不知不覺的。

  我們學經教,每個字不能輕易滑過去,「從明師受戒」,受老師的教誡,我們自己現在的起心動念,一言一行,是有把老和尚的經教放在心上嗎?明是明白的明,不是有名的名。修行的過來人,當老師的人,我們得要慎重,我是不是明師?我假如自己的煩惱都伏不住,然後我告訴人家,你跟著我,我一定幫你了脫生死輪迴,那我不就變成大妄語了?自己是不是過來人,伏不伏得住煩惱,自己清楚。我不是明師,我還拍著胸脯,你跟著我決定成就,那不是打腫臉充胖子?修行的路上都不能自欺的,要真實面對自己。因為我不是從小扎根,我不要說前世的習染,這一世還沒遇到老和尚以前就染了不少東西。染了,要把它去掉,得花不少功夫。自己不是過來人,又有人信任自己,咋辦?我們一起跟著明師學習,我們一起跟著老和尚,我期許自己當一個好學長、好同學,跟大家一切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,那我是真正誠實的面對我自己了。

  我也聽說,有心要跟著他學的人,他說你要守我三個條件。諸位同道,誰能開三個條件?這個學東西都不能學相的,誰能開三個條件?李炳南老師。再來,你看人家李老開三個條件,守五年。李老謙虛,守五年,五年之後我介紹我的老師給你,印光祖師。所以我們對祖師的教誨,祖師他們是開悟的人,他們所教的是超越時空指導我們。「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,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」尤其淨土宗的祖師,少說都是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來的,有好幾位是阿彌陀佛親自來的。善導大師二祖,永明延壽禪師六祖,都是阿彌陀佛親自來的,他們的話不能挑著學。我們看剛剛跟大家提到,要有李炳南老師的功夫,你開這三個條件;人家聽你的話,保證他修學能成就,開這個條件是要為這個學生負責的。你看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說,老師真負責任!你看那個話的背後,對老師多感恩。

  守他老師三個條件,三個月,受益了,心清淨了,再過幾個月,去跟老師報告了。這都是我們的學處,老和尚多久才跟老師報告?我們現在一天、兩天有點進步,大肆宣揚。要沉得住氣,老和尚自己半年以上有受用了,才去跟老師報告說,老師,我得力了,心地清淨很多,我不止守五年,我再加五年,守十年。我們不去了解李老的心境、李老的境界,或者老和尚的心境,我們就抓住那個相拿來就用了,別人剛好跟我有緣,你要守我三個條件。你真正心境體會到了,你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,帶著他一起跟著老和尚守三個條件,你把你自己守表演給他看,供養他。學東西都不能學到相上,學到相上很容易就著相了。

  我們剛剛這段都在探討「人休不擇就交」。還有「話休不想就說」,「話到口邊留半句,事臨頭上用三思」,講話不能太快,我們說不過腦子啪就出去了,這話得要考慮人家受不受得了,「攻人之惡勿太嚴,要思其堪受」,話要出去了,這個場合適不適合?「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」。言語,孔子排在德行之後,排在政事、文學之前,言語是要下功夫去學的,所以「話休不想就說,事休不思就做」,做事情不能太衝動,你得深謀遠慮,你得「度德量力,審勢擇人」,才能把事做成。事情做不成,會產生流弊的,所以不輕易起一個緣分,緣分一開始起得不好,後面要做就很累了。佛門有一個詞叫「緣起法界」,你起一個緣,它就開始發展了。你剛開始你拒絕一個人,最多是得罪一個人,當然你是理智的,得罪他是一時的,他真正冷靜下來,你考慮得對,他還罵你,消業障,不是壞事。可是當你沒有謹慎考慮這個緣,等發展下去,影響的是五百人、一千人的時候,請問你是要進還是要退?慎於開始!這個「緣起法界」提醒我們不要輕易起因緣,考慮清楚了再做,所以事休不思就做。

  剛剛也跟大家提到,比方自己的親人給自己提了,可能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,我們馬上起來的就是不被理解的煩惱,生煩惱了,有時候可能就跟家裡的人發脾氣了,這個心境不符合忠恕之道。我們現在很多煩惱來自於哪裡?來自於希望別人理解我,我們沒有去理解別人。我們可以冷靜看看,我現在煩惱的根源在哪?有時候有機會跟同修們交流,很多抱怨都跟很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有關。儒家《論語》告訴我們,「不患人之不己知」,就是別人不理解我,我不難過,「患不知人也」,這句話告訴我,我們要理解他人。今天家裡的人提起勇氣提醒我們,我們能不能理解,他要講出這話他也是要考慮再三的,甚至於他已經忍很久了。「不患人之不己知」,人家不理解我,我不難過,這個叫忠。盡己之謂忠,多是嚴格要求自己,嚴以律己,別人理解不了我,我不要去責怪,這個是嚴以律己,但我要去理解親戚朋友提醒我的心,恕道,體恤他人,寬以待人。

  是我們的心念在弘揚佛法、弘揚傳統文化,我們的一言一行相應,這就在弘法了。而不是我們去講課,但是我們自己跟家人、朋友相處的心念並沒有跟經教相應,這個負作用就出來了。為什麼有些孩子最後反感傳統文化?是老師都用道理去壓學生,自己不做,罰孩子不能吃飯,罰孩子吃飯菜只能吃一樣,自己老師吃好幾樣,你說哪個學生能服?都學顛倒了。「嚴以利己,寬以待人」。孩子那個年齡都是長身體的年齡,你這麼狠心讓他一天不吃飯?我覺得這種事我真的是幹不出來。有時候我遇到一些家長,我說你怎麼這麼狠心?孩子這樣,你打得下去?他都有慚愧心了,你還這樣打他那麼凶?沒有啊,那個講課的老師說棒下出孝子。你不能執著這些經教!說實在的,棒下出孝子也是因緣所生法,那是那個時代的父親母親,他們是真正的以身作則,打在兒身,痛在娘心,這是父親的狀態。孩子的狀態呢?孩子的狀態,是真正父母為我好,打下去,我不能因為這件事再讓我父母生氣了,他有這個心境。今天你打下去了,孩子不能理解,只感覺你發脾氣,又會怨你,這個不應這個時節因緣。所以法不能亂用,都要應機去用,而且要用忠恕之道去用出來,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。

  我們看印光祖師講,「念佛之人,必須事事常存忠恕」。事事常存,不是偶爾存,常存這個常是保持住。「心心堤防過愆」,自己「觀心為要」,我們剛剛說的蕅益大師的《淨社銘》,這四句都是重點,淨土為歸,持戒為本。孝親尊師是大根大本,尊師要「依教奉行」,不是口頭上說的,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「持戒為本」,持戒的態度,我身口意要跟十善相應。再來「觀心為要」,從根本修,所以心心堤防過愆。第四「善友為依」,我們畢竟不是從小學的,所以必須有善友,因為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有善友,也要我們有受教的態度,「聞譽恐,聞過欣,直諒士,漸相親」,我們不能接受勸諫,這與好的善友不相應,他也會離開的。「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,人跟人能長久相處在一起,他必然要相應才行。

  所以「心心堤防過愆,知過必改,見義必為,方與佛合」,這一句提醒我們什麼?學佛是心去作佛,我們心要跟佛心相應,方與佛合,佛的心知過必改,見義必為。哪有說現在親戚朋友需要我們幫忙,我們視而不見,跑去做義工,這樣的心境跟佛心不相應。我們是心去作佛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「如是之人,決定往生」,大勢至菩薩說的。這句話不長,四個重點而已,「事事常存忠恕,心心堤防過愆,知過必改,見義必為」,四個重點,印祖說的,決定往生。「若不如是,則與佛相反」,心跟佛心不相應,「決難感通」,跟佛菩薩很難感應道交。

  整個儒家都在教我們兩個字「忠恕」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自己做得不好,自己得常常提醒自己,所以勉強而行之,在境界當中要存忠恕。所以今天一看到大家,可能大家早餐還沒做好,所以趕快提醒可以把攝像頭關掉,不然到時候為了聽這個六點的課,家庭鬧革命了,那我罪過就大了,包含我們現在英國時間晚上十一點,這個肝膽相照,膽是十一點到一點,肝是一點到三點,這四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段,這四個小時不睡,你後面要來補不容易。好,所以我們這個歐洲時區、英國時區的同修,你們要趕快睡覺了。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阿彌陀佛!